去年的冬季,隼Pro正处在大红大紫的阶段,那时候在我们的视线里基本都是千元级的神仙们在打架,不像现在主力战场已经大幅度转移到入门区间了。对比之下,现在的千元市场给人一种“照常更新”的感觉,卷起来的动静小了很多很多。从主观角度上看,我认为“蓝衣战神”隼Ultra算是打破了些平静,其讨论的频率在同级别中算是最高的一条了。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它在用户口碑上的高统一度,甚至有群友AB过后认为禅Pro已经没有入手必要了...,emmm先不说能不能打禅Pro,至少看的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这条塞子。也不得不说达音科是真机灵,硬是憋着实力闷在一旁,时机成熟时立马出击,这波时间差算是彻底的给隼Ultra助了力。
这个包装和禅Pro是类似的效果设计,有点隐喻,实际上隼Ultra的单元和自家大哥是同款,这颗旗舰动圈直接给自身士气大幅增长。磁通量大是这颗单元的一个主要优势,之前官方也整了个活,就是把禅Pro两个腔体给互相吸附起来,而隼Ultra也同样可以做到,就好比肌肉男做了波倒立俯卧撑,花样秀实力。
每次拆这个品牌的配件我就停不下来,达音科擅长拿配件砸晕你,这次配件数量是高端系列才拥有的阵容,从腔体呵护、配线、导管、耳套都是大满贯,收纳盒这次变为ALPHA3的同款,奢侈品味儿没那么浓,实用性很稳。
突然没了LOGO的隼Ultra,让我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就像好好的一位帅哥突然就秃顶了。莫非是.....“我变秃了,也变强了!”。论声音层面的完成度,它的确变强了好多,从信息展示的“实感”到整体的乐感,属于当之无愧的有力升级。回到腔体外观,这个镜蓝色我认为比仲春的绿色更显高级,看着就要深沉些。另外即使简单看过去,也能多少感受到这个腔体模具在声学技术方面是相当有东西的,这颗腰子的内侧有两处气孔,可以有效的提高进气量,同时能更精准的控制气流,这套声学架构用了这么久,不需要在结构上继续做更新了,且从佩戴角度来说也是“不突兀”的类型。
这次标配了DUW 02 Pro线材,深色系的五金件和线身和腔体很搭,这根线的质量上乘,Litz结构,手感偏硬,材质为单晶铜镀银。Q-Lock lite插头更换系统的体验不用多说了,操作体验顺畅稳固。总之懒得后期换线折腾的话,这个线可以彻底解决后患之忧了,到手安心用就好。
剩下的一个亮点就是可更换的导管了,除了标配的蓝色还有一对黄铜镀金导管,这个导管下的声音更接近于流行爱好者的口味,音色会多出一丢丢的肉感来,结像也变得更加醇厚,如果你是钟爱港澳老歌的人声爱好者,那到手以后直接更换黄铜导管都省去煲机这个步骤了,那种情感表达来的是比较丰富、容易感知的。但我认为默认导管下的音色具备更广的适应面,瞬态质感和绵柔的氛围都呈现出“互补”的样子来,在上耳时能更直接的去讨好各种喜好的人群,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这条塞子在口碑上拥有较高的统一度。
虽然隼Ultra和禅Pro应用的是同一种单元架构,但论绝对素质和空间表达这两个关键点,隼Ultra没有任何理由能盖过禅Pro的风头,禅Pro的高光表现在我心目中仍是万元以下单动圈神作。只是反过来想想,素质呈现、空间感、密度等关键点并不一定是所有人追求的,有些用户就是注重这个听感到底亲不亲和、舒不舒服,很明显隼Ultra的听感是一耳朵舒适且完整的,相比自家任何的中端产品(VULKAN、TALOS、隼Pro),我认为隼Ultra是目前为止自家中端系列中最有资格谈完成度的一条型号(不包括相对入门的平头ALPHA 3),而至于当时有明显提升的隼Pro仲春版本,在应对隼Ultra时也会输在中高频结像的打磨度上。
隼Ultra在这个价位体现出了难得的“高质量结像”,尤其是在中高频处有种“我很亮眼,但也很稳”的既视感,相比隼Pro的前两款,隼Ultra这次在中高频的调音手法上要精细很多,精细到边缘的打磨更周到更深入,也精细到瞬态刚性更利索更有颤音发挥。听《图腾》开头的震动和定位,清晰可见,颤音层次分明,且瞬态有力打击感明显。听《They Don’t Care About Us》时的快速拉弦声铿锵有力,代入感实在是直接有效!像多数瞬态刚性不够的塞子,是难以表达出这种极为畅快且彻底的状态的。而隼Ultra在应对编制乐时所需要提升的点,我认为是纵向深度,如果能将纵向深度在打开一些,那么整块地图就算是彻底完整了,因为隼Ultra在空间中是没有任何“薄雾”的,整体是一种很清透的明朗底色,横向空间和器乐延伸、颤音均令人满意,这个时候我会更换柱子偏硬偏长些的耳套去提升纵向的深度,虽然佩戴不如原装那些舒服,但听编制乐真的是爽的一批。
在流行乐的表现上,隼Ultra依靠着“大结像”能撑起流行乐所需的“直观”来,就比如低频该有明显的氛围,中频该有可闻的情感,这些对它来说就好像很轻松的表达出来,还不需要大推力,即使在3.5单端下也无疲软之感,这就是单元的底子和特质带来的优势了,不然禅Pro也不会应用这个单元架构(单元不是一颗)。隼Ultra的下盘有一定的混响增益,低频出来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这是有明显能量感和冲击力的低频形态,而在小幅度混响的加持下则让整块低频显得有激情、有肉味儿,加上控制自如的瞬态,简单来说就是肥而不腻的低频。
关于中频人声,这是与自家中端型号拉开差距的最直观最重要的因素,隼Ultra的人声嘛就是润泽的恰到好处,首先边缘毛刺是消失了,之前的仲春虽然更健康了但中频边缘仍不够润,后来者居上,隼Ultra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前要说的是,在4.4平衡口下的中频口型是偏近偏大只的,不排除有人会不喜欢这种大方型人声,尤其是那些喜欢听现场乐的用户可能希望人声能与自己拉开明显距离。如果是这样,我更建议在3.5单端下搭配圆形灰色套去听,不光是人声结像更向前,而且人声的密度也更集中一些,有助于正前方的定位精确性。如果让我选出听流行人声最合适的操作,我会用铜导管+彩色软套+3.5单端+海贝R5二去组成一套融合度非常高的流行声,这套组合下来基本算是中端领域中最具“最可靠的流行风味”,三频不偏、框架健康,音色和结像还醇润耐听。
“是时候刷新千元到两千元的标杆了”,我猜想达音科在立项隼Ultra的时候一定包含了这个想法,结合到产品自身来看的话,这条骚气又高级的塞子诠释了什么叫“稳如泰山”,它在信息量和框架上的那股扎实劲儿是不可动摇的,带来的优势当然有很多,首先不挑搭配是理所当然的,其次不管是在音频细节多还是少的歌曲上,它也有个从容的态度去应对了,不慌不忙。而在圈内常提起的完成度,在同价位很难找出与之相等的,注意,我说的是从配件到外观到佩戴再到声音这个整体完成度,不管是单拎出来哪个优势,都能起到震慑作用。这样的一条既板正又优质的塞子,在千元向上的进阶路途中它绝对是绕不开的,不妨...早点入手赶紧享受。